2025年“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保密宣传教育活动之红色保密故事朗读活动将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保密故事。福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作为与中央苏区重要部分,拥有光荣革命传统,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重要红色保密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崇溪河畔的壮举——记赤石暴动》下篇故事。

原文
集中营决定离开上饶,向闽北撤退,这对敌人、对我们都是一件大事。对敌人来说,要押解几百名共产党“政治犯”翻山越岭,渡河涉水,长途行军,穿过闽浙贛边区当年红军的老根据地,到达闽北目的地,这真是一件使他们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的苦差事。他们一定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施展各种花招,防范发生暴动。对第六队的同志来说,从上饶到闽北的撤退途中,无论是天时(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夜晚可以露宿),地利(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利于藏身隐蔽,人和(当年一定有党组织,而且红军老根据地的人民是有政治觉悟、斗争经验丰富的),都为举行暴动、夺取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党支部决定抓好这件大事,率领第六队全体同志,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看来,敌人的防范措施一定会加强。果然,在临出发前,敌人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闽浙赣边区打过游击的一些红军同志 (如项永章等),立即调离第六队;抽调一部分身强力壮的同志,由特务和宪兵押着,给队长和分队长们抬行李,扛家具等。
最重要的是,集中营头子张超凶神恶煞地宣布了六条“行军纪律”,即“六个不准”:—、各队之间必须保持30米的距离,不准拉长或缩短;二、不准擅离开队伍;三、不准掉队;四、休息时如要大小便,须先举手报告,不准随便乱动;五、不准交头接耳;六、不准唱歌、喧哗。并威吓说,“谁要违犯这六条纪律,格杀勿论”。宣布了所谓六条纪律”之后,队伍就匆匆上路了。
集中营撤离上饶以后,经过两天行军,6月 6 日傍晚到达铅山县石塘镇宿营。在两天的行军中,第六队的同志们一直处于紧张、焦急、等待的精神状态中。但是,党支部的领导同志和暴动指挥员没有发出暴动的信号,暴动没有举行。
这是因为,这条路比较平坦,四野开阔。敌人调走了熟悉闽浙赣边区情况的项永章等同志,使党支部失去了在边区途中举行暴动的参谋和向导;一部分身强力壮的同志被抽调去抬行李家具,打乱了原来的部署,分散了夺取敌人武器的骨干力量;负责押解的宪兵人数虽不多,但警戒森严,火力很强,一旦暴动,他们前后呼应,交错射击,组成火力网;加上每个宪兵班同每个队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要夺他们的武器很难成功;一路上队长、分队长、班长和安插在各班的一些特务、叛徒按照张超宣布的“六条纪律”对全队进行严密监视。同志们不但无法和其他的队取得联系,就是在本队内部,也很难进行活动。敌人这种层层设防线,处处安耳目的做法,使党支部的领导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无法研究制定新对策来对付敌人的新措施。
石塘到了。敌人将第六队禁锢在一所小公司的楼上,周围岗哨密布,戒备森严。敌人认为暴动的危险性已大大减少,所以对第六队的监视和管束,比在路上稍有放松。于是第六队党支部就抓住这个机会,乘敌人在监管上的某些空隙,征询各方意见,反复仔细研究,制定了几条新对策:一是选定一批政治坚定,机智勇敢,身强力壮的同志组成敢死队,由暴动总指挥亲自率领,行军时到队伍后面去给敌人抬行李,伺机解决后卫宪兵,夺取枪支;二是为了继续麻痹敌人,重申党支部在撒离上饶时规定的一条纪律,即未经党支部同意,不得个别越狱;三是所有的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党支部的领导同志和暴动指挥员同志,在各种场合进行接触,研究问题,开展工作时,要加倍提高警惕,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要随时注意保密隐蔽,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同志;四是针对一路上敌人严密监视这一情况,授权给党支部的主要领导陈念棣同志和暴动指挥员王达钧同志,责成他们为了实现暴动,当情况不允许进行集体磋商时,要审时度势、勇于负责、果敢决断。这一条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但是,敌人并没有垫高枕头睡大觉,他们也在处心积虑地企图摧毁第六队的领导核心,破坏暴动计划。6月14日,也就是集中营离开石塘的前一天深夜,大家正在熟睡。突然,楼梯板上一阵声响,几个分队长带着一群班长和宪兵拥上楼来,纷纷用手电横扫睡在楼板上的同志们,大声吆喝道:“大家躺着不许动!”接着,点燃了挂在壁上的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影里,这帮凶神恶煞端着手枪或驳壳枪,剑拔弩张,如临大敌。一个分队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用手电筒照着,恶声说道:“我念名单,点到名的,马上起床,到队长那里去!没有点到名的,一律躺着不准动!谁要是不听命令,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被点名的五个同志是马六、周青、唐金虎、伍国材和王铁夫。分队长念完名单,特务和宪兵就像一群恶狼似的,把这五位同志拖走了。
6月15 日清晨,集中营离开石塘,继续南进,向北迁移。出发前,第六队特务队长刘振珂又凶神恶煞地向全队“训话”并宣布:—、为了减少长途行军的疲劳,本队官长的行李另雇民夫挑运,不用大家去抬了;二、从这里继续往南,就要进人武夷山区,为了保证行军的安全,除了宪兵连作内卫,增派一个特务团作外卫;三、任何人都要严格遵守张超宣布的“六条纪律”,不得违犯,违犯者必严惩!刘振珂闭口不谈昨天深夜押走的五位同志的去向。显而易见,马六等五位同志在敌人的严刑和屠刀面前,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为了保护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宁死也决不供出党支部和暴动计划,他们被敌人秘密杀害了。马六、周青、唐金虎、伍国材和王铁夫五位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保密纪律意识、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远刻在同志们的心里!
队伍继续南进,逼近武夷山分水关。但见群峰磅礴,巍然屹立在千里闽赣边境;绿树红花,芳草苍翠;几株挺拔古木,郁郁葱葱。这一带路隘、林深、苔滑,山道险峻情更迫。越过武夷山分水关,一路急行军,到达武夷山下大安住宿。离开上饶后12天来,一路上除了第六队,其他几个队都有个别越狱的。但是,在这12天中,第六队的同志们严格遵守党支部的规定,为了麻痹敌人,争取全队暴动的胜利,对一路上遇到的许多个别越狱的好机会,都放过去了。
6月17日,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喷射出炽热的光芒,第六队的同志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跟在第一、二、三、四、五队的后面,沿着高低不平的黄土公路,奔赴崇安县城。下午 2时许,全营离开崇安县城,要求多走30多里,到敌人预定的南迁的目的地下梅。
崇安公路躺在群山环抱中一块宽阔的平原上,远处是美丽的武夷山,远望武夷山群峰,昂首向东,恰似万马奔腾。走在队伍中的陈念棣同志,自从支部书记马六等五位同志牺牲,心情一直很沉重。他想到当年,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武夷山,关注闽北,写下“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诗句,何等壮观,何等有气别作为暴动主要领导,陈念棣同志深感责任重大,这是一个多么紧要的下午啊,一定要抓住这最后时机,举行暴动。
第六队的同志们头顶炙热的太阳,脚踩火汤的黄土,在第一、二、三、四、五队之后跟进。将近下午四点钟,队伍离开了公路,抄小路来到赤石镇。
赤石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着。河东一带,有四、五里纵深的丘陵地,越过丘陵地,就是武夷山的一脉。在阳光的照耀下,群峰挺立,蔚为壮观。群峰中,主峰苍松参天,气势雄伟。各队为了准备渡河后赶往下梅,都到河西岸边的石板路上,分段依次坐下休息。同志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躺着。阵阵清风从河面吹来,拂动崇溪岸柳,吹进了同志们敞开的胸怀。大家尽情享受这阵阵清风,觉得特别凉爽。
各队按序列,依次渡河。因为要抢时间赶路,第一、二、三、四、五队渡河以后都不再等待,被单独带走了。
随时注意观察形势、寻找战机的陈念棣、王达钧同志看出,这是一个不可再得的好机会。一是因为各队过河以后,都已经先走,押解的宪兵也跟着走了,敌警戒力量削弱了:二是渡河暴动,只要越过丘陵地带,就可以冲上山高林密、便于藏身隐蔽的武夷大山;三是轮到第六队过河时,已是傍晚,日头落下,快天黑了,黑夜里敌人无法搜山,便于大家隐蔽;四是武夷山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黄道和福建党组织领导的老根据地,暴动出去即可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掩护(他们当时不知道福建党组织已在精心准备接应了)。
陈念棣同志深知,如果错过这个好机会,就会使暴动计划流产,使大家难逃虎口,这将是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也是不可宽恕的罪过。
这时,他与王达钧交换眼色。王达钧立刻心领神会。从他们转动的眼神里和脸部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正紧张地盘算怎样举行暴动的问题。王达钧从行列里站起来,借口到河边洗脸,观察河东的地形,注视武夷群峰。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根用竹根做的旱烟管,慢悠悠走到坐在石头上的陈念棣跟前,蹲了下来,一面伸手借火,一面低声说道:
“过河后准备行动。你看怎样?”
“同意。由你具体部署。”
“假使宪兵先过河去布置警戒,就由先过河的同志夺取宪兵的枪支,举行夺枪暴动。假使宪兵在全队的后面过河,就举行不夺枪暴动。暴动以后的集合地点是那个长着苍松的主峰大山顶。”“好。”就这样决定。
“那就分头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当机立断。举行暴动的重大决策,就这么定了!
第六队党支部成员避开特务的监视,分头不动声色地通知大家,开始了准备工作。有的穿上力士鞋,有的把备用的新草鞋挂在腰带上,有的检查暴动出去以后需要携带的东西,有的把藏的钱拿出来分给大家买点心吃。年轻力壮的同志被指定去帮助年老体弱的同志。暴动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把同志们拧成一股绳,大家就要挣脱囚笼了。
夏日热辣辣的太阳慢慢西沉,巍峨秀美的武夷群峰的侧影逐渐扩大延伸,第六队移到了渡河点,渡河开始了。
渡河的工具是一条木船和两个竹筏,在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上来回摆渡,每次只能渡一个分队。速度也不快,从下午开始渡河,天快黑了都还没有全部过完。全队渡河按当天的行军次序,即第三分队先渡,第一分队次之,第二分队殿后。宪兵随第二分队渡河。第三和第一两个分队过河以后,敌人在路边制高点分散布了警戒,值星官第三分队长命令这两个分队的同志集合在碎石路上,面向武夷山,立正看齐,放下背包,原地坐下。这时,王达钧同志站了起来,用急速的目光察看前面的地形地物,同时用颜动的噪音哼唱:
“啦!啦!啦!啦!啦!啦....”
这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号声,是举行暴动的准备信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民族的呼声,是党的召唤!
这时,身边特务责问他:“你唱什么?”王达钧巧妙回答说:“轻松轻松。”而大家一听到这个信号,内心剧烈地跳动,神情非常紧张,有六七个同志也站了起来,准备行动。随船特务惊恐地吆喝:“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想于什么?”值星分队长操着嘶哑的声音严令:
“坐下!”同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茫然不知所从。有的同志又勉强地慢
慢坐下来。这时,第二分队已经上岸到碎石路上来列队了,随后宪兵即将跟着上岸!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绝不能再犹豫和拖延了!王达钧同志意识到自己身负重压,他把目光投向站在队列前排最右边的陈念棣,问道:
“老陈,有黄烟没有?”陈脱下军帽,摇了两摇,答道:“没有。”摇帽子是要王达钧下决心的暗号。说时迟那时快,王达钧同志立即用洪亮而有力的声音发出坚定庄严的号令:
“同志们,冲啊!”
“冲啊!”一声令下,全队80多人一跃而起,作扇形展开,大家一起喊着
“冲啊!”
心有所向,何惧生死!大家互相呼应着,向着丘陵山麓奋勇奔跑!
敌人一时吓呆了,但很快枪声响了。同志们拼命往前冲。背后传来敌人力竭声嘶的叫喊:“你们不要跑呀,还在跑!”子弹在同志们的头上、身边呼味而过。冲!一个劲向前冲!有的草鞋掉了光着脚,有的腿上流着血,有的上气不接下气,跌跌撞撞地往前冲。大伙忘了疲劳和伤痛,满怀着兴奋和希望,飞速地向胜利狂奔。
由于长期在集中营经受饥饿和酷刑的折磨,有些同志身体非常虚弱,有的渐渐头昏目眩辨不清方向,乱跑起来;有的跌倒了爬不起来;有的喘着粗气跑不动了。这时,同志们用火热的语言互相鼓励:
“不要怕,慢慢跑!”“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们疲劳,敌人也疲劳!
“谁掉队,就是灭亡!”“认清方向,往大山顶集合!”
时间也在奔跑着,太阳落到山后面去了。同志们陆续到达山麓了。“咕、咕、咕!”“咕、咕、咕”大家互相呼应着这个联络信号,拉藤攀葛、披荆斩棘,开路登山,奔赴约定的集合地点。这时,绚丽的晚霞,像在迎接胜利者,把满山满谷照得一片深红。集合在山顶的同志们,浑身汗湿,满脸红光,兴奋地热烈拥抱,一齐挥舞双手,同声欢呼:“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在这同时,福建党组织立即部署接应工作。闽北游击队和群众给予赤石暴动同志们极大帮助和支持,接应了暴动出来的47 位同志,这些同志历尽艰难,终于先后回到新四军的怀抱,部分同志被接到福建省委的驻地—建阳太阳山,坚持斗争,直至全国解放。
今日,崇溪依旧静静地流淌。赤石暴动的壮举早已铭刻在武夷丹崖、铭刻在人民心中。人们在暴动原址立碑,建设规模宏大的“赤石暴动纪念馆”;在红色首府大安立碑,纪念马六、周青、唐金虎、伍国材和王铁夫五位同志;在虎山庙立碑,纪念赤石暴动后被敌人屠杀的烈士。赤石,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 100 个精品景点之一。赤石暴动共产党员和新四军将士的英雄壮举,他们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坚守纪律、团结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恰似日夜流淌的崇溪、巍峨屹立的武夷山,与日月同在!
摘自:《印记:中国红色保密故事(福建卷)》

“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我们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好红色保密资源,弘扬保密优良传统,守初心、担使命,开创保密工作新局面,将革命先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斗推向前进,将祖国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历史的巨轮乘风破浪,永远续航!
本期故事朗读者: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詹英奇
(本次红色保密故事朗读活动由WilliamHill体育员工第三党支部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