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保密宣传教育活动之红色保密故事朗读活动将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保密故事。福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作为与中央苏区重要部分,拥有光荣革命传统,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重要红色保密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障蔽战线的奇才》上篇故事。

原文
黎炳光,高高瘦瘦的个子,有着一双明锐的眼睛,机智灵活。他操一口浓重的海南家乡口音,却能在闽南语系的大地上穿梭往来,在敌人眼皮底下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勇敢地完成当地秘密任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闽南地区有一条牢靠的秘密交通线,两头连接着闽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中间经过几百里的红、白区域。交通线日夜运转,交换文件,传递情报,输送物资,保护过境人员,是我们党组织赖以生存的一条血脉。黎炳光就是活跃在这条交通线上的主将。为了在交通线的沿途建立可靠的交通站和接头户,黎炳光作了不懈的努力;为了维护交通线的安全和畅通,黎炳光曾与敌人和叛徒作过殊死的斗争,谱写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传奇故事。
琼岛上的出水蛟龙
黎炳光原名黎家文,1905年生于海南岛乐会县(现琼海甚)博爱乡沙冒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3岁时,父亲因贫病交加而去世,留下母亲孤身一人,生活越来越困难。15的黎炳光便告别亲人去新加坡打工谋生,白天劳作,夜里和工友一起到乐群夜校读书。这所夜校是一所进步公司,经常有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来讲演。黎炳光在这里受到了教育,接受了革命理论,如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明亮的灯塔。1923年,黎炳光参加了进步的工会组织——洋务工会,当了组长,积极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1926年,黎炳光参加了马来亚共产党,组织声援国内的省港大罢工,英政府怕引起更大的动乱,多方弹压,封闭了乐群夜校,许多革命者受到摧残。1929年,黎炳光被迫转回家乡。
黎炳光的家乡是我党较早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地区。他的妹妹是红色娘子军连的战士,妻子蔡运南是党的地下联络员。但是,大革命失败后,这个地区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搏斗加剧,敌人不断“围剿”我武装游击队,逮捕我党地下工作人员。黎炳光一回到家乡,就被敌人盯上了。他三次被捕都成功越狱,死里逃生。
1937年夏天,黎炳光在香港找到了当年在新加坡并肩战斗的战友何君怀,由他介绍给厦门工委,安排到平和小溪红三团团部搞后勤工作,黎炳光成了革命武装队伍的一员。1937年7月,“漳浦事变”发生,黎炳光临危不乱,威武不屈,与王家福等同志一起逃了出来,继续坚持斗争。1938年春,黎炳光受命带领曾若空、梁其民等同志到龙岩白土集合,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工作出色,作战勇敢。他怀着对党无限热爱和忠贞,再次提出入党申请,二支队党委立即批准他重新加入
中国共产党,真正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为他多彩的革命生涯注人了新的活九
在敌人眼皮下建交通站
1938年秋天,黎炳光因病经组织批准从新四军转回闽南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开始,他在平和高坑我党创办的“碧野建兴公司”劳动和工作,不久,闽南特委派他和卢炎一起到南靖半山、油柑坪和竹园一带,进行“分散隐蔽”活动。他们在那里开荒种地,维持生活,也踏遍了那边的山山水水,以特有的目光和胆识,在距平和我闽南特委机关不远的半山村、油甘坪和塘仔村等地,发展可靠的接头户,建立秘密联络点,为以
后建立安全畅通的红色交通线,打下了基础。
1941年春,“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闽南革命斗争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沟通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占区地下党组织的联系,闽南特委决定在漳州南郊的小梅溪村建立交通站。小梅溪村虽小,位置却十分重要,村临九龙江西溪的南岸,对面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闽南的中心漳州城。村后小路连接程溪狮头山,翻过山便可直达我闽南特委所在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水路,上溯南靖,下接石码、海澄和厦门,交通十分便利,是沟通漳、厦和龙岩革命根据地的咽喉重地。村庄四周绿竹丛生,柑橘成林,便于活动,也易于应急转移。更重要的是,小梅溪的革命斗争历史源远流长,曾是大革命时期闽南游击队的创始人王占春、李金发开展活动的重要基点村,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是建立交通站的理想地点。但是,小梅溪却是在敌人的眼皮下,只
要几分钟的时间,国民党顽固派的军警就可以过旧桥赶到。所以,在这里建站,任重道远,艰危异常。特委书记朱曼平和卢叨,吴运琳多次研究后,把这一重担交给了对敌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南工委委员黎炳光。
黎炳光和吴运琳在九龙江阮石象的交通船上商量了一天,而后实地
看了地形,又悄悄地进到小梅溪村,同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唯一的共产觉员陈炳元接了头。做好一切准备后,黎炳光便带着在南靖一同工作过的老交通员陈树根,以“打工仔”的名义,来到小梅溪村,先在“亲戚”陈炳元家住了下来。
1941年的清明时节,闽南大地虽早已百花盛开,但这年正逢倒春寒,天气极冷。为了不误农时,小梅溪人不顾春寒而进人耙田插秧的大忙季节。黎炳光和陈树根这两个“打工仔”也毫不迟疑地卷起裤管下了田。
黎炳光早出工,晚收工,帮了这家帮那家,累得旧伤复发,过去被敌人毒打的腰伤隐隐作痛,但他没有哼一声,硬是咬着牙根坚持下来。群众很快地注意并喜欢起这个广东“逃难”来的“打工仔”了。
黎炳光非常朴实,一到小梅溪就置身于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小梅溪就在敌人的眼皮下,经常有保安队和便衣警察到村里巡逻和进行密探,风声一紧,黎炳光便不再住在陈炳元家,也不愿住在群众借给的房子里,而是悄悄地打开村里的停棺房,稍作打扫,在地上摊个草席,
便和陈树根一起住了进去。停棺房阴森森的,霉腐的臭味直刺鼻喉,黎炳光二人为了不累及群众,硬是忍受住了。村里的革命群众知道这事后,
似乎看到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的一颗红心。
1941年初冬的一天正午,五六个国民党便衣突然闯进了小梅溪村。他们好像侦知这里有什么地下活动似的,进村来搜索盘查外地人。此时,村里的群众正为一位贫苦老人送葬,有吹唢呐的,有抬棺的,有放鞭炮的,一行人簇簇拥拥往后山走去,而黎炳光恰好穿一身黑衣,为老人抬棺,躲过了便衣的盘查。小梅溪的群众心照不宣地保护着这个革命的“打工仔”。村里的斗争骨干魏启同、魏云三兄弟,苏建才、陈应时、魏源成、曾清波和陈芳等人都围拢在黎炳光的周围,异常默契地跟着他一起开展地下活动。保密工作关系到这群积极分子的生命安全,为了遮人耳目,他们经常化装成当地农民,出任务时严格按照保密要求执行。经过党组织的同意,魏启同第一个被发展为共产党员。1941年底,小梅溪成立了党支部,黎炳光为书记,陈炳元、魏启同为委员。从此,秘密交通站成为我党的一个重要据点,不仅为我党传送秘密情报,而且不断执行闽南特委下达的敌后斗争工作。
摘自:《印记:中国红色保密故事(福建卷)》

“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我们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好红色保密资源,弘扬保密优良传统,守初心、担使命,开创保密工作新局面,将革命先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斗推向前进,将祖国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历史的巨轮乘风破浪,永远续航!
本期故事朗读者: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陈永焕
(本次红色保密故事朗读活动由WilliamHill体育员工第三党支部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