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承古,薪火长明——实践队探秘陈太尉宫

来源:WilliamHill体育发布时间:2025-08-19浏览次数:10

在蝉鸣渐起的夏日,我作为“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的一员,跟着其他队员们一起,踏上了前往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考察陈太尉宫的旅程。出发前我心里满是期待——听说这是一座藏着千年故事的古建筑,引得我既想看看乡村的模样,也想亲手触摸那些被岁月浸润的历史痕迹。

从公司出发,我们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车,终于抵达中房镇。车窗外的风景渐渐从城市的高楼变成田野和远山,等真正看到陈太尉宫时,它就静立在村落里,被绿树和老屋环绕,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稳的气场,瞬间让人静下心来。

随着当地讲解员的脚步,我们实践队走进陈太尉宫。我的第一感觉是“神奇”——一宫之内竟然藏着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我们先看了戏台,前沿栏杆上的花鸟雕刻细腻得像活的一样,上方的八角藻井层层叠叠,讲解员解释,这是古人的声学智慧,在这里唱戏,不用扩音也能让全场听清。站在戏台前,我好像能想象出几百年前,村民们聚在这里看戏的热闹场景。

正殿是最让我震撼的地方。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宋代留下的建筑,殿里的立柱又粗又直,构架全靠榫卯衔接,没用一根钉子,却扛过了千年风雨。听着他们“教村民种茶、传礼教”的故事,突然觉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里的名字,而是真的为这片土地付出过的人。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左右配殿。左配殿是明代建筑,立柱两边上贴着“绩著伏魔威寒北狄,权司太尉福荫南闽”的对联,讲的正是陈太尉保家卫国的故事。右配殿是清代建筑,雕刻和彩绘更加精致。在队长的提醒下,我们留意到,陈太尉宫不同朝代的柱础和斗拱风格各异——宋代的简洁厚重,明代的线条流畅,清代的装饰颇多。

走在宫里时,我总忍不住摸一摸那些木质的梁柱,上面有细微的纹路,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讲解员告诉我们,村里的人从小就知道“要好好保护老房子”,现在还会定期修缮,就连宫里的石雕、木雕,都有人专门清理。这让我突然明白:这些老建筑能留下来,不只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坚固,更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与守护。乡村里的老建筑从来不是“老古董”,它们是活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筑里隐藏着古人的智慧,故事里传承着当地人的精神,而现在的保护和传承,正是让这份文化继续生长的重要力量。

作为“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的一员,这次随队一起考察的经历,比在书本上看图片、读文字生动太多。我不仅记住了陈太尉宫的建筑特色,更记住了那些藏在砖瓦里的故事和当地人的守护——而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延续千年的密码:它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藏在建筑榫卯里的智慧、刻在梁柱故事里的精神,更是一代代人“老东西要好好留着”的自觉。

以后再听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我会想起今天摸到的木柱和村民提起老建筑时眼里的光。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当我们真正走进一处老地方,才懂“弘扬”不是空泛的口号——它可以是像当地村民那样,把老故事讲给孩子听;可以是像我们这样,把考察中看到的文化细节记下来、传出去;更可以是在心里种下一颗弘扬文化的种子,明白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与精神,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