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薪火——暖风助学支教队走进罗源县中房镇,为当地小朋友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中华才艺展示课,通过非遗风筝绘制、竹编扇子技艺体验、甲骨文粘土画创作,让孩子们在反复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欢声笑语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非遗风筝:笔尖绘出千年纸鸢情
风筝,古称“纸鸢”“风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与生活的智慧,其扎制、绘画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支教队员先向孩子们展示了沙燕、蝴蝶等传统风筝样式,结合图文故事讲解风筝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从春秋时期墨子制木鸢的传说,到唐代纸鸢载信的典故,再到明清时期风筝成为民间节庆必备的玩物。实践环节,队员们备好竹篾骨架、各色颜料与宣纸,先将竹篾按照对称结构拼扎成框架,再用浆糊把宣纸平整地糊在骨架上,待晾干后便可动笔绘画。孩子们围坐桌前,有的模仿传统纹样,在风筝上细致勾勒祥云与牡丹;有的则发挥想象,给“蝴蝶翅膀”添上梦幻的渐变色彩,还有孩子在风筝边缘画上自己的名字,盼着放飞时能让风筝带着独特的印记飞向天空。

竹编扇子:经纬织就指尖清凉意
竹编扇子,是将竹子劈成纤细竹篾,通过挑、压、编、织等技法制成扇面的传统工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实践环节,支教队员们先讲解“一挑一压”的基础编法,孩子们接过柔软的竹篾,小心翼翼地在扇框上尝试编织。起初,竹篾总不听使唤,编出的网格歪歪扭扭,有的孩子急得直挠头。队员们便俯身逐个指导,帮他们调整竹篾的角度和力度。随着课程推进,孩子们的手法愈发熟练,从勉强编出完整的扇面,到能在角落巧妙编出简单的菱形图案,不少孩子还兴奋地举起扇子对着脸扇风,感受亲手制作的清凉。

甲骨文粘土画:粘土捏出文字古文明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记录了商代的祭祀、农事等活动,被誉为“最早的汉字活化石”。而甲骨文粘土画,则是用粘土将这些古老文字具象化,让沉睡的符号在指尖苏醒。课堂上,支教队员先展示甲骨文拓片图片,讲解 “日”“月”“山”等字的象形由来——“你们看,‘日’字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山’字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实践时,孩子们捏起彩色粘土,在画板上模仿字形。有的孩子把 “水” 字捏成蜿蜒的曲线,有的给 “鸟” 字添上尖尖的嘴巴。指尖的粘土在揉捏中渐渐有了温度,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古老符号,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笑声里跳出历史的尘埃,化作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模样,悄悄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亲近传统文化的种子。

此次系列中华才艺展示课不仅为罗源县中房镇的孩子们带来了传统技艺体验,更让他们在多次实践中深入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这些美好的体验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珍贵的记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主动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WilliamHill体育 通讯员 叶翔宇